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和改進我國國際傳播工作重要講話精神和中央人才工作會議精神,充分發揮中心在國際傳播人才培養方面的優勢和作用,推動人才培養協同協作,搭建交流研討平臺,12月23日,我中心聚焦“使命、挑戰、行動——推動新時代國際傳播人才培養工作高質量發展”這一主題召開研討會,來自中央和國家機關、地方企事業單位、高等院校等相關單位的領導、專家等60余人參加研討。
在研討中,與會專家談及新時代國際傳播工作面臨的困難與挑戰時,中國記協國際部副主任陳濤認為,我國的國際話語權與我國綜合國力及國際地位之間的明顯落差,是我國國際傳播工作面臨的最大問題和挑戰;商務部政研室副主任李莉表示,我國經貿領域國際傳播主要面臨西方媒體預設觀點立場、固守西方理念、主導敘事方式、存在信息鴻溝等外部挑戰;中國疾控中心研究員、聯合國資深同傳譯員董建群認為,我國公共衛生領域在國際傳播中存在“失語”和“錯位”問題,醫學專業人員的媒介素養較弱;北京外國語大學非洲學院院長李洪峰表示,中國在非洲的國家形象傳播面臨被西方國家污名化的挑戰,加強中國自身話語傳播力任重道遠;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區域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張建平通過案例分享表示,我國的外文媒體傳播影響力有限,欠缺講故事的技巧,對外傳播過程中很難向國外受眾提供關于中國的有效信息。
對如何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外交部前駐剛果(金)大使、中國國際友人研究會副會長吳澤獻認為,國際傳播工作者要深入分析當前開展國際傳播工作的受眾情況,工作中要首先考慮不同類型國家和受眾的區別,充分認識到講好中國故事面臨的挑戰,講究工作方式方法,講究輿論斗爭的策略和藝術;商務部國際商務官員研修學院副院長陳潤云認為,要滿懷信心講好中國故事,做到知己知彼,用心跨越文化障礙,注重講故事的方法技巧,充分利用新媒體傳播優勢,用好國際發展合作平臺。
談及新時代國際傳播工作者的范疇和需要具備的素質,中宣部國際聯絡局原副局長、中國公共關系協會常務理事兼國際委員會主任徐英認為,國際傳播涉及眾多全球性議題,容易縱橫交錯成為復合型議題,我國需要加緊培養具有全球視野、具備多語言和跨學科背景,并通曉跨文化傳播規律的復合型人才;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歐亞研究所所長劉華芹認為,廣義的國際傳播人才,可以理解為承擔國際傳播功能的人才,可以是作家、詩人、運動員、企業家、文藝工作者、教師等,他們在自己的崗位上通過日常的國際交往開展傳播活動;中國社會科學院非洲研究室研究員賀文萍認為,國際傳播人才既要了解自己的國家,也要了解國際敘事特征,具備一定的國際交往經驗和過硬的專業能力; 江蘇發改委戰略研究院院長卞恒沁認為,當代國際傳播人才應該具有獨特的形象魅力,了解當代新社會階級的思想特征,了解輿情發生和發展的一般規律,在媒體傳播中占有一席之地。
圍繞如何加強國際傳播人才隊伍建設,對外經濟貿易大學中歐高級譯員培訓中心執行主任胡榮表示,國際傳播人才培養應包括學校教育、在職培訓、工作實踐等多種培養方式,尤其應建立以專業技能培養為核心的人才培養模式;中國傳媒大學協同創新中心副主任曹三省認為,可從創新思維與創新意識的鍛造與培養、國際傳播中的人工智能與大數據應用、面向國際傳播的互聯網視頻和虛擬現實媒體內容創作與傳播等方面入手,培養新時代的國際傳播人才。
研討會上,與會專家還就培養新時代高質量國際傳播人才應跨學科、跨專業、跨行業,以及更有針對性地分層次培養和繼續教育,探索建立國際傳播人才培養體系,切實提升專業媒體從業人員國際傳播本領等方面形成共識,對新時代國際傳播人才工作高質量發展和實際培訓需求提出了寶貴意見建議,中心將進一步梳理研究,推動會議成果的實踐轉化。